“路是自己走出来的,打工不如自己创业”这是莽卡满族乡塔库村“彪哥水泥制品厂”厂长何景彪,人称彪哥,在多年的打工和创业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。 今年42岁的何景彪,从小就是一个爱动脑善琢磨的人,有事没事就爱琢磨怎样能赚钱,如何能赚大钱。94年高中毕业后便离开家乡开始他的打工生涯。他做过学徒,学过瓦匠,当过力工,挣钱虽然不是很多,但在打拼中积累的经验却成了他在后来的创业中的一笔无穷的财富。1998年,他开始自立门户。大项目不敢上,于是接下小工程一个接一个干着。这样他和从家乡带出去的十几个农民工一起奋斗在大都市的建设中。几年下来,有了积蓄,长了见识,何景彪的思想也在大都市的开发浪潮中不断进步与升华。 21世纪,正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之时,何景彪的思想也开始发生着转变。大都市的生活固然好,经济收入自然也可观,但当他发现在当前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所蕴含的无限商机与潜能时,他的心动了。因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水泥制品,能源消耗少,环保质量高、利润空间又相当大。于是,2000年秋他放下市里的活,开始根据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对周边市区城乡进行实地考察。3个月时间,掉了10斤分量,却积累一大摞素材,为将来自主创业奠定基础。
2001年阳春三月,信心十足的何景彪带着自己的梦想返回生他养他的故乡——莽卡乡塔库村。在这个紧临松花江、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的村子里,他开始了自己的事业。 心动伴着行动,创业就需要有投资,更要担得起风险。妻子有些顾虑,老父亲有些担心,会血本无归,倾家荡产。但他不怕,因为他坚信,只要有恒心、有毅力,有产品、有市场,就不愁没销路、不钱赚。他将自己多年打拼积攒下来的10万元资金全部投入到水泥制品生产项目上,资金不够,另外又贷款5万用于项目投资。开始招兵买马,进设备,招工人,正式挂牌成立“彪哥水泥制品厂”。 他所生产出的炕板安装方便、坚固耐用。所用原料主要是利用松花江砂石资源通过二次利用来生产,取代了以牺牲大量土地资源生产出来的红砖,减少了对土资源的浪费。同时,何景彪给工人定下每天35元钱的工资,且随时开支以解工人生活急需。何景彪的做法得到工人的认同,这要比外出打工挣得实惠多了,于是工人们干活更加卖力,质量得到保证,产量也比正常增加了。 为了能在农村找到合适的市场,他亲自开着卡车,拉上产品样品,走村串屯,发广告,下传单,在人群集中的地方进行优惠促销活动,并免费安装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产品得到顾客的认可,销量开始大增。出现供不应求现象。仅当年就创收入15万,成本全部收回。转年去掉成本及各种开销,纯收入达10万。日子久了,信誉度提高上去了,来找他要进厂的人开始多了起来,扩大规模已是势在必行。
2004年春,何景彪决定再投入30万将厂子扩大规模。妻子坚决反对,30万,这可是建厂三年来的血汗钱。一旦出现失误,那可是血本无归,老人、孩子生活费用谁来承担,二人吵了起来。这是结婚十年来的第一次和妻子争吵,场面甚是激烈。甚至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也担心他会碰壁,终日忧心忡忡。面对这种情形,他犹豫了,但是一想到农村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时,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狂热与执着的追求,当机立断,添加4台新搅拌机,扩招工人,提高工资资待遇,购地皮扩场地,项目上马。 三个月后,妻子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。货出现滞销大量积压现象。究其原因,原来是周边各村也出现小型的手工式炕板生产,老百姓为方便就近购买,于是影响到何景彪的炕板市场。货积压卖不出去,工人便出现消极思想,贻工误工,抽空打麻将现象时有发生,而工资还得照发不误。这样下去,厂子迟早会垮掉。何景彪心急如焚,决定出去走一走。 他骑着自己的摩托车,历经半个月时间,风餐露宿,从江东舒兰到吉林,复又转到桦皮厂,沿途经过的村庄上百个,跑的路程上千里。他发现,在平原地区的农村房屋建筑,四周所筑围墙所用成本非常高,即使时用铁栅栏,成本也不低。木杖子更是没有来源。假如能生产出替代砖墙的水泥墙板、节能省钱的灶台板,那么在农村一定会更受欢迎。 他迅速回到家,并通知工人停止生产炕面板。开始制模具,做样品,试着生产第一批共十块水泥墙板,外加立板用的水泥支柱。首先在自家院落进行安装试验,效果很是令人欣慰。于是他开始大量生产,为能尽快适应市场,他又亲自开车拉着样本走村串屯进行宣传。恰巧正赶上邱家村一户人称郭三的人家盖完房子,正在研究灶台怎样设计,何景彪当机立断,将自己新设计出来的产品赠送给这家,并给安装完毕,试验其效果,郭家相当满意。这样,一个活的广告招牌在邱家村挂上。这样一传十,十传百,老百姓开始注意这种产品,并主动前来购买。市场销路打开了。有电话预订,有开车三五家集体来的,生意越来越红火。
紧接着他又增加新品种,开始生产立体散热板、围墙板、仓库、门房、车库及厕所的专用板等。这些产品远销到吉林市、舒兰、永吉等地区,在农村大受欢迎。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,仅08年一年就年创产值150万元,2009、2010年又突破170万大关。俗话说财富不是钱的同意词,何景彪现在富了,但不是他的目的,他把钱视为财富,在财富中实现人生价值。办厂十年来,他共吸纳当地劳动力60余人进厂工作,并免费为他们进行技术培训,把技术好素质高的工人作为技术骨干,发挥其带头作用。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也相继富了起来。在关注市场与经济效益的同时,何景彪也时刻关心工人们在生产生活所遇到的难题。 村里有一个叫关长福的,家有一70多岁老父亲,身患重病,常年靠药物来维持,一年花费上万元。为照顾好老人,关长福不能外出打工,便在何景彪的水泥板厂打工,以方便照顾家里。况且每天60元的工资在农村也算是高收入人群。一次老人病情加重,急需5000元去住院,而家里的钱刚给上高中的孩子交完学费,他一筹莫展。何景彪知道此事后,当即拿出了5000元钱送到关长福手中,并再三叮嘱,给老人看好病再回来,误的几天工照常给发工资。这样照顾工人的事例很多。但他并不要求什么,只希望村民们在他的带动下能富起来,过上更好的生活。 每当有人问起何景彪成功秘决是什么时,他总是笑着说:“办法自己想,路要自己闯,机遇人人有,就看抢不抢。因为爱拼才会赢。”
编 辑 : 系统管理员